正在加载…

Post cover image

站点之间,是生活的片段

2025年8月20日 • 随笔

1.3k 字-
AI 生成的摘要

地铁不是目的地,而是陪伴在路上的风景

2020 年 12 月 26 日,对我来说是个非凡的日子。

这一天,太原拥有了第一条地铁——2 号线。刚上初中没多久的我,放学回家后就第一时间前去体验了。

如今五年过去了。从小学到初中,再从初中到高中,我看着地铁从 2016 年的无数个深坑幻化成了 2020 年的“一线穿越南北,百里变咫尺”,再蜕变成如今的汉字“力”。它也见过我提着手提袋慌慌张张去补课的身影,也见过我在晚高峰里戴着耳机沉默发呆的模样。

从康宁街、晋阳街、南中环、大南门,再到下元、柳南、太原站西广场、双塔,那些站名不只是地图上的点,而是一次次故事的发生地。

地铁的轰鸣声,也成了我生活中,最熟悉的背景音。

曾经的小孩,现在就快要高考了。


小学的时候,我对地铁的印象只有家和学校之间被挖的面目全非的街道,还有一排排盖上假草皮的铁皮围挡。小学六年,地铁就修了四五年。直到初中第一次自己坐地铁,我才体会到了:这种“城市的脉搏”能把陌生人们送到不同的地方,却也把我的生活慢慢连接成一张网。

我至今仍然记得,2023 年山西体育中考前夕,我和几个同学组团去体育馆站附近的一个小场地练立定跳远。到饭点了,因为有地铁,我就提议一起去吃我家附近的一家自助烤肉。于是五六个人就在地铁上面对面坐着,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崭新的单程票。单程票上,有的是汾河下的地铁车厢、岸上的太原南站、五一广场首义门、山西体育中心,有的是地面下的车站和地面上的美术馆,有的是双塔和山西博物院……

在尝试把当时的合照画成插画

过年的时候,我有时候会去一趟钟楼街,只要坐到开化寺街站就可以了。那里有个食品街,有很多好吃的东西,我的表姐带我吃过那里小巷深处的炸串,我自己前段时间又去吃了开了三十多年的杨记灌肠。在地铁上抓着吊环或者半靠在座位扶手上,是我为数不多比较放松的时刻。听着列车在隧道内穿梭的风声,内心变得安稳很多。

高中,因为接触到了舞萌,我开始频繁往返于南中环的机厅与我家。我曾和朋友一起坐地铁回过家、出过勤,也独自一人坐地铁,去揭开繁华市区和城六区的神秘面纱。

也就是在高中的这三年里,我见证了地铁 1 号线的开通。新的线路让我有条件和朋友一起去到河西的万柏林区一探究竟。于是——暑假,我去了两次传说中的公元时代城。下元的繁华不比河东的长风街、南中环、大南门差,公交文创也让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。

今年一整个暑假,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柳巷。因为觉得开化寺街走得太远,我一直都是在大南门换乘 1 号线后再在柳南站出站。结果就是一个暑假下来,前半个月乘车码加后半个月地铁卡,一共花了差不多一百多块钱。

迎泽大街西段(迎泽西大街)改造时的公元时代城
下元站的西班牙式站台
大南门站 1 号线站台的电子显示屏
2 号线南中环站尖草坪方向列车开门
双塔公园亭台一角
1 号线开通第二天的机场航站楼外
一睹地铁卡芳容

啊当然也有不太好的回忆,天然气公交车时代太原公交一到冬天就闹“气荒”,车等都等不上……

PicGo 这个上传怎么把我竖着的图片全变成横的了?

有时候我觉得,地铁是我心境的隐喻。这或许也是为什么,我很喜欢地铁。

隧道里的黑暗,就像我的疲惫和不安,但车厢里的灯总会提醒我:黑暗是暂时的。

地铁,并不只是冰冷的钢铁与混凝土。

地铁,也可以成为温暖的回忆。

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,请务必遵守许可协议并注明来源

给我打钱,助力晓雨成为虚拟主播(划掉

Big_Cake's Avatar

Big_Cake

也许我们会分别,但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彼此

云存储提供商
友情链接